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旨在抛砖引玉)

    中华殷氏网 2008年12月12日 殷网根


      江南之殷,谱称《东汉世家》,它的由来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殷正茂对国家有功,朝廷褒奖,赠殷正茂匾额一块,上面刻有《东汉世家》四字。缘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 
      明万历四年(1576),安徽歙县上里户部尚书殷正茂由京返里,道经润州,与润石渠,存斋二公相会于浮山(焦山),并持歙谱通论二册,互相考证,殷正茂《致润族书》中称:“得唐•冯宿所撰天平军节度家庙碑,然恍然悟,迁润之祖自我东汉谏议大夫封公始,则其来久矣”,“至司空已二十一世》”。据《文苑英华》刊,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文称:“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恒、灵 二帝间(167年前后)为谏议大夫,出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携家眷南渡长江栖润之曲阿(今镇江丹阳)”;说明殷侑为殷封第二十一世孙。侑父殷怿,字易从,曲阿人,少负志气,博学缮著文,唐天宝末(755年)游学于长安,知天下将乱(安史之乱),乃整装东归曲阿,侍母徙吴郡(今苏州)隐居,据不为官。殷侑(767-838)为曲阿人,生长于吴郡,历唐德、顺 、宪、穆、敬、文宗六代,曾任太常博士、建议大夫、刑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等职。“因善经书曾出使回讫和亲,可汗骄甚欲臣之,侑不为屈”,韩愈著文《送殷员外使回鹘序》和《答殷侍御书》。对殷侑经学品德赞誉有加。唐太和八年(834年)有建家庙碑与长安,供奉父殷怿等三代府君。又据明万历初(约1591年)户部尚书(宋南渡殷氏上里第十五世孙)等考证确认:一、“殷封为润州殷氏始祖,江南之殷多自润州,自东汉至宋元江南殷氏多为殷封后裔,由润迁吴之殷怿子孙以及自润迁泰(州)之殷秩(秉常)先祖在润之后裔,皆系殷封后代”。二、东晋、南朝殷氏家族殷浩、殷仲堪、殷景仁等均为土生土长的润州人,乃殷封后代,论据为“其祖墓皆在丹阳”。有族谱载,殷浩子雍由润迁泰,遵殷浩为泰州殷氏先祖,殷雍为迁泰始祖,殷秩为殷浩后裔。笔者从先有丹阳、丹徒、江阴几部殷氏宗谱(家乘、族谱)中梳理出:一、殷氏祖墓在今丹阳市埤城镇东白龙村雀梅墩——经山泉水湾。《润东顺江州中和圩殷氏族谱》明确载:“东汉谏议大夫封公茔建经山泉水湾”。《麒麟殷氏家乘》(1924年编修)也载:殷封为润之始祖,自东汉迁润之曲阿(今丹阳)……历为多其坟墓,自汉末以来,葬于曲阿诸山之间,莫不计数。浩(指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之栖迟,仲堪之祔葬,皆在丹阳无疑。这就说明殷浩曾来过丹阳不仅祭拜祖墓,而且还住过一段时间,殷仲堪去世后也安葬在丹阳祖墓处。清光绪二年(1876年)编修的《黄墟殷氏家乘》也载:“始祖封公墓密迩瞻依愿遂,届祭期与华墅、麒麟、黄墟诸伯叔、兄弟、子侄敦叙族谊,脉络相连”。说明当时殷封墓尚存,安徽歙县上里族人曾“来润会族,互谒祖墓”;二、南宋右武大夫殷秩(秉常)南渡由泰(州)迁润,其因与殷封故里有关,殷秩(秉常)世居江苏泰州,于隆兴末年(1164年)“因病讫休;时泰州已遭兵燹”,乃“以始祖谏议大夫封公故里,占籍于润”,“还道过云阳(丹阳)谒祖茔”,“遂居润之丹徒县大港镇西街,”殷秩于乾道三年(1167)去世后,先葬于大港,又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迁葬雀梅墩,看来与祖茔在此有关,殷秩墓至今犹存,墓碑上明显刻有《东汉世家》四字,碑文内还有“东汉谏议大夫殷諱封公后也”的记载。三、据今老人回忆《东汉世家》匾额保存在润东留村殷氏三房厅内,至“文化大革命”中才被毁。又据丹徒邑内的多所“殷氏宗祠”内都悬有《东汉世家》匾额,每逢新春佳节,殷氏门口都挂有大红灯笼,灯笼上亦贴有《东汉世家》大红四字。迄今尚有“东汉世家,汝南世泽”的春联,这足以说明殷封为迁润始祖。(资料来源:殷氏三千年)


分享按钮>>【安氏将军名人录】当代在职的著名将军安文庭等
>>尧帝故乡、燕下都——悠久的历史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