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朐阳殷氏源流考----殷作斌 薰沐敬書

    中华殷氏网 2009年1月10日 殷作斌


                                江苏朐阳殷氏源流考

       朐阳即朐阳山或孔望山(在今连云港市境内)之南也,过去属海州,元末明初,原是长滿芦苇的荒凉之地。谱载我朐阳殷姓始祖殷聪于明中定居此地。至于殷聪的先祖为何地人,谱中虽无记载,但我支殷姓后人代代相传有两句话。一是我们的祖先原是苏州阊门人,后因“红军赶散”,被迫迁至荒凉的朐南地区,以烧盐为生;二是我们的远祖系出汝南,祠堂的堂号为“德一堂”。家父在我刚懂事时就传给我祖先传下来的这两句话,并嘱我世世代代往下传,可见这是两句非同寻常的话。对殷姓系出汝南这一说,与历史记载相符,是没有疑问的,《世本》记载“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姓纂》也说“殷姓,成汤国号也。二十四代、三十四王、六百二十九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秦末居河内野王,汉初迁汝南。” 众所周知,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是在以汝南为中心的河南和河北一带。但对朐阳殷姓是否来自苏州阊门,其堂号“德一堂”的来历(甚至是否叫“德一堂”),谱中并没有记载,只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本文旨在对“来自苏州阊门说”进行考证,与朐阳殷姓第四届续修谱人员绍连叔、作栋兄等磋商(至于堂号为“德一堂”的传说,尚待研究,本文暂不涉及)。
       清同治十年(辛未---公元1871)十一世祖及甫公在《朐陽殷氏續修宗譜序》(第二屆譜序)中有云:“余始祖聰公原籍海州場,屬板徐,世爲灶籍,傳至五世祖恒吾公遷漣水,嗣後族蕃緒衍,循禮講讓,秀者遊膠庠(xiáng,庠,古代称学校---作者注),樸者歸農野,迄今三百餘載”。及甫公这一段话中,大致可以作出吾族先祖先定籍海州朐南继迁古涟水(即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一带)的判断。但我不同意栋兄在第四届谱《殷氏家族源流考》中“北方南移”的说法,也不同意将“江北海州殷”和“江南黄墟殷”视为两支来源不同的殷姓的说法。现考证如下。
       十一世祖及甫公于公元1871年为第二届谱作此序,上推三百余年当是在公元1571年之前,因此,“乞今三百余载”,可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五世祖恒吾公在公元1571年之前由朐阳迁漣水,一种是始祖聪公于公元1571年之前定籍海州(朐阳)。第一种理解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十一世祖及甫公与五世祖恒吾公只间隔六世,以每世20-30年计,间隔六世当是相差120-180年,因此五世祖恒吾公不可能是在十一世祖及甫公之前300余年(即1571年之前)迁漣水。如作第二种理解,比较合理。因为始祖聪公先于十一世祖及甫公十世,每世按30年计,正好是300年,这正好与此序中“乞今三百余载”的说法相符。按此推算,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朐阳我族始祖聪公是在公元1500---1600年间生活在海州朐阳一带的人物,即是在明孝宗弘治十三年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间生活的人物。我们也可以大致估算出五世祖恒吾公是在公元1700-1750年间由海州(朐阳)迁涟水定居的,即是在清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五年间迁涟水(安东)定居的。五世祖恒吾公(讳)是二世祖岗二公的后裔,如果当年仅是五世祖恒吾公一支迁涟水,那么古涟水地区(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一带)我族后人应是全属于二世祖岗二公系,但查谱知现在古涟水地区(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一带)我族后人并不全属于岗二公系,也有一部分是属于二世祖潮大公系谷三公系的。这说明在五世祖恒吾公(二世祖岗二公系)迁涟水后,属于二世祖潮大公系和谷三公系的我族先祖也陆续由海州沿海地区迁来涟水定居。我族祖先明初或明中定籍海州,清初继迁涟水一说,比较可信但我族祖先在定籍海州之前,又源于何处呢?我族先祖定籍海州沿海地区后又为什么继迁内地涟水呢?这一直是朐阳我族各届修谱史上的一件悬案。对此,我族诸多智者,大有争论。大致有“北方南移”和“江南北迁”两说。
       作栋兄在第四届谱的《殷氏家族源流考》中断言,我族祖先源于汝南后沿黄河东迁至渤海边,又经山东南移而定籍海州,成为“江北海州殷”。这一说,史无实据,不可为信。另一说是我族始祖来自苏州阊门地区,也就是说在明初由江南迁来。我认为这一说有史实支持,比较可信。其理由有三:
       一是我族各家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传说,一致认同我族的祖先是“苏州阊门人”(甚至没有编入我朐阳殷姓谱系的现淮安、盐城、连云港一带殷姓后人也这么说),这众口一声的历代传说,一定有其历史渊源。
       二是苏北各姓家谱多有祖先是在明初来自苏州阊门并定据海州的记载,例如,沭阳县大竹园洛安堂《孙氏家谱》、东海县张湾紫阳堂《朱氏家谱》、赣榆县沙河无锡堂《孙氏家谱》、灌云东辛洛槐堂《王氏家谱》等。灌云县下车乡《戴氏家谱》记的更为具体,明确记载该户在明初,由苏州阊门五里十甲,迁来海州定居。在走访灌云、东海、沭阳、灌南、赣榆等老居民中,十有八九皆称自己祖先在明代由苏州一带因“红蝇赶散”、或“洪(红)军赶散”、或“红蜂赶散”、或“红毛赶散”、或直呼被“洪武赶散”而迁来海州定居的(其中以“红蝇赶散”的传说流传最广),甚至在涟水、洪泽、盐城、阜宁、响水等地也有“红军赶散”或“洪武赶散”的传说,山东的郯城、沂水、莒南、临沭等地的老百姓还说,不仅在明初,清初在海州地区也曾发生过“红蝇赶散”的事件。这些众口一词的家谱记载和传说,说明了在明初和清初一定是各发生了一次因不可抗拒力量的人口大迁移事件,一次是在明初明中由苏州地区被迫向海州荒凉地区的人口大迁移,一次是清初由海州沿海地区被迫向内地(如迁向涟水、沭阳、郯城一带)的人口大迁移,我族始祖聪公或其先祖极有可能就是在明初明中由苏州地区被迫迁向海州地区的,五世祖恒吾公在清初由海州迁涟水也可能是被迫的。 
       三是有史实为据,明初洪武年间为巩固初建朱明王朝的封建统治,确实发生了政府强迫苏州一带富商向海州沿海地区的人口大迁移,大多数人不敢直接说“洪武赶散”,就一代代地讹传说成是“红蝇赶散”、“洪(红)军赶散”、“红蜂赶散”等咒骂的词语。如灌云县博物馆,就有一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安镇志》手抄本,其中比较翔实地记载了“洪军赶散”的发生原因及经过。该《新安镇志》记载:大明洪武登基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之“洪军赶散”。子孙相承,定为世例,传至嘉靖,适奉旨赶散,而苏州阊门周姓、常(常州)之无锡惠姓、及刘、管、段、金等姓皆被赶散,来至朐南(即朐阳山之南的海州地区)芦苇荒所,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后人烟渐繁,乃诣州请为州民,州牧载入版图,是为里人。又据《苏州市志》载:据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00户,190万人口。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开发落后边远地区,实行戊边屯田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洪武五年(1372年)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州地区(盐区),二十四年(1391年)迁苏州富民,充实南京。永乐元年(1403年)迁苏州等地富民,充实北京。由此,不难看出,明初至明中的确实行过强制性的迁民政策,且这种政策贯穿于明朝始终,不仅限于苏州,包括江南的杭、嘉、湖、苏、锡、常和北方的山西等人口密集地区。据据《明史》、《明实录》以及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000人,河北人口为1893000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0450人,比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还多近30万人。明初光由山西一地外驱至河南、河北等地的规模较大的强迫移民事件就有十几次,每次移民动辄数千户,甚者户数逾万。
       因此,可以认为,大规模的强迫迁移人口应是明初至明中时朱明王朝的国策。现在苏北和鲁南地区的所谓“红蝇赶散”、“洪(红)军赶散”等传说,当指明初至明中的移民事件。“红蝇赶散”,是一民间的咒骂称呼,在明、清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史家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秉率直书,只好回避这个民怨很深的事件,这就是正史中不见正式记载或只有蛛丝蚂迹零星记载的明初苏南人口大驱散的真实原因。我族始祖聪公或其先祖大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发达的苏州阊门地区被明朝皇帝驱赶到荒凉的海州朐南地区晒盐的。在清初也发生了类似的人口驱散事件,海州沿海地区海盗为患,据《江苏海洋渔业史》载,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就曾发布过《迁海令》,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的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我族五世祖恒吾公大约就是在这以后,或为清廷令所迫、或为海盗所逼由海州朐南沿海地区迁入内地涟水的。
       由此可见,祖居古涟水地区(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一带)的我族和现在连云港、鲁南一带的殷姓以及现在江南地区的殷姓可能是属于同一支,作栋兄在在第四届谱的《殷氏家族源流考》中说的“江北海州殷”和“江南黄墟殷”是源于汝南的两个平行的殷姓分支的说法可能是不正确的,现在的“江北海州殷”和“江南黄墟殷”可能是源于汝南经安徽南走至江南各地定居的同一支。或者说“江北海州殷”的祖先可能与“江南黄墟殷”更近些,而与河北一带的北方殷姓可能更远些,也就是说“江北海州殷”是由“北方南移”的说法可能是不正确的,而由江南被迫北迁的说法似乎更可信。 
      

                               朐阳殷姓支系聪公派第十五世孙 殷作斌 薰沐敬書 
                                                                              公元2008年4月12日
附件一:殷作斌简介
       殷作斌教授,字朐阳,号丹宇,公元1941年1月22日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奖(等同于江苏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中共江苏省省级优秀共产党员,淮安市劳动模范(终身享受省劳模待遇)。著有《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注意的四个问题》、《一种变换逻辑函数表达式的新方法》、《精密测量电机三相绕组的新方法》等十余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主持设计了《物理量达限通用监控装置》、《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控制仪(与辉煌牌太阳能热水器配套生产)》等多种工业产品。
       殷作斌教授还曾任过地方人大代表、工厂厂长、总工程师等职,其教学自训是“五重一看成”------重身教,重协同,重素质,重实践,重创新,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弟。殷作斌教授是江苏省淮安市著名的双师型高级人才,是他教过的淮阴工学院、民办炎黄大学二十余届学子公认的严谨治学的师长。
       殷作斌教授晚年志在研究殷商文化和中华殷姓文化史,志在编撰殷姓姓氏通史和中华各支派殷氏大统一宗谱等著作。

附件二 殷作斌联系方式
       电话:13861563718 (海外加86)
        QQ:    397372437 或 1034479729
       Email:  yzb3718@139.com 

                  13861563718@139.com 

  (以上二者为 同一信箱,只是名称长短不同而已,此信箱适于传大宗邮件)
                  hyyzb@public.hy.js.cn
                  goodyzb@pub.hy.jsinfo.net
                  yinzuobin@tsinghua.org.cn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富豪花园A4-302 邮政编码:223300


分享按钮>>中华喻氏族史研究会--总会办公室放假通知
>>孙晓群——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