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殷民栋先生回复我的新春祝福手机短信的回复

    中华殷氏网 2009年1月27日 殷作斌


  对殷民栋先生回复我的新春祝福手机短信的回复
                                      (殷作斌 2009-1-27)

民栋先生: 
      

       回复我的新春祝福手机短信已于2009-1-26 -21:59收悉,多谢先生对我的祝福。本也想以手机短信形式对先生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但考虑到先生短信中所提问题较大、较多,在手机短信中难以说清楚,故借用网络形式回复,同时也发一封手机短信将本回复所在的网址通知先生,请先生谅解之。
       我很赞成先生之“有些问题说得清楚,有些问题是永远说不清的。合理的可以保留,不合理的可以弃之”一说,但不同意先生之伤害江南殷氏的感情等其它诸说。本人主张在全国各支殷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让大家广开言路,才能扭转您所说的“研究殷氏文化能谈得深刻的,有见地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的局面,才能将族史之研究从少数人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全国各支殷氏寻求团结之路、实现殷氏再次中兴、从而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的锐利武器。诸如可以允许族人公开出版叙述族史、缅怀先祖功德、甚至评价先祖功过之类的书刊、论文,可以允许族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研究族史之类的文章,也可以允许族人对别人公开发表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资料用各种形式(公开或在小范围内或书信等形式)进行或褒或贬的评论或独立发表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族史之研究才会有声有色,才会生动活泼,才会自然出现有份量的成果,才会有对全国各支族人都有益的普适价值。因此,我认为,先生在回复我新年祝福手机短信中的谓我在网上公开发表文章讨论族史问题的做法“没有必要”、“提出的问题可以商榷但方式要改变”、“只能是造成思想混乱”等语句是欠妥的。既然先生可以出书公开谈这个问题,我们又为什么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内部讨论呢?
       其实,先生之谓我网上文章“伤害江南殷氏的感情”一说也是不成立的。现已查明江南润州各支殷氏大多奉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为始祖,如华墅殷氏、黄墟殷氏、麒麟殷氏、留村殷氏、姚巷殷氏、申港殷氏、安徽歙县上里殷氏、吴江江震齐庄殷氏、谷阳殷氏、张家港暨阳香麓殷氏、海安殷氏、锡北殷氏、云亭殷氏、月城殷氏、常北殷氏、润城殷氏、村前殷氏等。这诸支江南殷氏在各支谱序言中虽均袭明代尚书殷正茂说,认为江南诸殷均是东汉时任谏议大夫的河南陈郡长平殷氏南渡始祖、唐司空殷侑的二十一代祖“殷封字建之”的后裔,但各支谱正文中并没有列出自始祖“殷封”起到秉常公止的完整世系,只是在源于殷正茂观点的某些支谱的序言中提出秉常公的先祖是东汉时任谏议大夫的“殷封”的假说而已本来“殷封”这名号的普及范围也只囿于少数拥有古谱的江南极少数秉常系殷氏子孙的小圈子里,让秉常公戴上殷封”《东汉世家》这顶高帽子得以在民间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的原因其实就是由于先生新著《殷氏三千年----东汉世家----兼述江南“东汉世家”殷氏后裔的足迹》(简称《东汉世家》)的出版和宣传。我在网上所发表的文章充其量也仅是对先生这一宣传的反宣传而已,说因我文章“伤害江南殷氏的感情”云云,也只是纯属子虚乌有而已,请问先生,我发表的系列文章难道真的搅乱了江南秉常系各支谱正文的世系了么?既然对江南秉常系各支谱正文的世系没有丁点儿搅乱,怎就能给我扣上“伤害江南殷氏的感情”的大帽子呢? 
       顺便还要提请先生注意,根据史书记载羡、融、浩、仲堪一支和唐司空侑先祖一支虽都源于陈郡长平,但南渡时可能并非一支,也不一定同时南渡,南渡后更不一定栖于同一处所,有史书记载,羡、融、浩、仲堪一支南渡后栖于“江左”,左者东也,江左即江东,古今郡县虽屡易名,但江川走向恒古不变,依先生之才智不难弄明白长江下游的哪一段走向才会致史家对殷氏南渡之处所采用“江左”一词,而不采用我们习惯用的“江南”一词?依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五/通行本中所载:“今润州丹杨。馆书从木。其属县丹阳。书从阜。或者疑之。仆考晋地理志。谓山多赤柳。故名丹杨。江南地志谓郡北有赭山。故名丹阳。二说皆有据也。抑又考之。两汉丹阳郡治宛陵。而丹阳县则今建康也。晋移郡治于建康。而元帝又徙都焉。於是以建康守为丹阳尹。至唐天宝初。始以京口为丹阳郡。而以曲阿为丹阳县。然则今润之丹阳。正非汉丹阳之故治也。丹阳凡有数处。不可不知。楚鬻熊始封丹阳。则在今归州秭归县。後楚文王徙都江陵府枝江县。亦曰丹阳。汉于宛陵置丹阳郡。隋于丹州置丹阳郡。唐于京口置丹阳郡。其地不一。而西汉志乃以曲阿之丹阳为楚封。误矣。”对此一说的正误,我尚没有时间仔细推敲,只推荐给先生细思之。
       为了使全国各支殷氏的族史宗谱研究或编修者有一个平等而又不伤害别支殷氏感情的既严肃而又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工作环境,我早就在网上公开提出一系列主张,现将这些主张整理成《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十条守则》附在本信之后,期待先生等族人代表响应而形成共识。
       最后也祝您牛年大吉,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殷作斌 2009-1-27

附件1:殷作斌给民栋先生的两封手机祝福短信

(1)2009-1-25 -12:13殷作斌 发
民栋先生:
锦鼠去,金牛来!殷作斌祝您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2)2009-1-25-14:59殷作斌 又发
民栋先生:
中华殷氏网独立域名网站已开通!请光临指导,站长殷作斌祝您春节快乐!http://www.Yin-China.cn/

附件2 : 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十条守则

                (草案,    提出人:殷作斌      提出日期:2009-1-27)

       1、全国各支殷氏不论大小、不论支始祖是否久远,不论是否记得先祖郡望堂号,不论支系渊源同与不同,一律平等。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全国各支殷氏族人或其代表可以公开出版叙述族史、缅怀先祖功德或重新评价先祖功过之类的书刊、论文,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研究族史宗谱的文章,也可以对别人公开发表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用各种形式(公开或在小范围内或书信等形式)进行或褒或贬的评论或独立发表不同的意见。 
       

        2、全国各支殷氏族人的团结高于一切,任何族人公开发表的书刊、文章或言论和公开表达的行为均不得损害其他支殷氏的感情和利益。攀龙附凤甚至塑造支始祖是全国各姓氏编修宗谱家乘时的一种虽不值得提倡但也是较为普遍的不实行为,全国各支殷氏族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谨慎,只要不损伤其他支殷氏族人的感情或利益,一般可以不予追究。但当某些支族人代表站在维护己支族人声誉的立场上公开发表或出版了损害其他支殷氏族人的感情或利益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资料时,全国各支殷氏族人有公开发表或出版针对性的书刊、文章甚至族史宗谱资料对其不实之说予以澄清的权利。过去信息技术不发达,各支研究族史时都是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即使有触犯其他支族人的感情或利益之处,一般也不会为其他支族人所知,因此也就不会影响全国各支族人的团结,比如在四百多年前,由明代尚书殷正茂亲自主持并一手操办的为去世425年的南宋殷秩字秉常的隆重迁葬、重新建碑勒石、明示秩公为东汉谏议大夫封公之后、并托明朝皇帝名义亲自为秩公戴上《东汉世家》的高帽子的族史事件,在当时当地虽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行为,但并不为江北的各支殷氏知晓,所以对当时及后世的全国各支殷氏的团结并没有产生什么伤害,但现在经民栋先生著书立说将本鲜为人知的四百多年前的那一族史事件重新宣传一番,所产生的影响就大不相同。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达,硕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一个“自然村”,经民栋先生著书立说这么一宣传,四百多年前的那场鲜为人知的族史事件,不要多长时间(最短一夜之间即可)就可以传遍大江南北、中华各地、甚至出国远销(据族人反馈,民栋先生的新著《东汉世家》一书已有数十本流传美国,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3、全国各支族史宗谱研究人员在研究殷氏的总体源流和各支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干涉各支的内政,在不伤害其他支族人的感情或利益的大前提下,不要在乎各支的支始祖的名号,各支自己认为他的支始祖是谁就是谁,即使明知是塑造的,一般也不要追究。 
       

        4、向上溯源追祖,将中华各支殷氏的可考世系支始祖推向更久远的年代,是我们各支殷氏族史研究人员的共同愿望,但各支向上溯源追祖时,要从四百多年前明尚书殷正茂给自己的先祖秉常公错戴《东汉世家》高帽子的族史事件中吸取教训,不要互争由晋至唐八百年间为殷氏中兴立下汗马功劳的以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为代表的那数十位历史名人,不要给自己的支始祖戴上不实的高帽子。至于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殷氏历史名人究竟属于何支何派可根据《晋书》、《宋书》、《梁书》、《陈书》、《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参照姓氏史专著唐林宝撰的《元和姓纂》、清周嘉猷撰的《南此史表(卷一)》中的《陈郡长平殷氏世系表》,参考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等野史资料,再结合殷颜世结朱陈的史实和今人的研究论文做出基本的判断,他们该属于哪一支就属于哪一支,不要将这些历史名人强拉到己支的支始祖门下。 
       

        5、全国各支殷氏宗谱家乘编修人员在整修本支族谱时,要慎用“正宗”、“嫡传”等词语,禁用“赖殷”、“非殷”等词语,以免不经意地刺伤别支殷氏的感情。 
       

        6、遇有多支族人要求支间溯源并谱(合谱)时,应予以支持,但要坚持下述原则。各支间能并谱的就并谱,没有并谱依据的就不并谱,不要搞勉强联宗并谱,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假相,不要像正茂公当年(1592)那样给子孙后代出难题,在秩公逝去425年后,还搞了个迁葬殷秩墓并重新建碑勒石、为秉常公定始祖、戴帽子的不寻常举动,封锁后世子孙继续研究的道路。也就是说各支派间,能溯源并谱的则并谱,不能溯源并谱的就不并谱,保持现状,互相间加强团结协调,给后世子孙万代,留下继续研究的空间,而不要封锁他们继续研究的道路。 
      

        7、源有据且姓氏渊源比较单纯(绝大多数支系都有源于殷商、望出汝南的传说)是我殷氏族人研究族史的一大优势(虽在流记载方面有难于考证的世系中断的缺陷),是许多望族、大族(如王姓、李姓、张姓等)所不及的,此优势是凝结我族族人团结向上的原动力,这归功于祖宗汤建立商殷王朝、武王灭纣殷人失国这两件历史事件。今天我们族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碰到姓殷的,不管支系如何,不管是否同宗,但大家都确信同源,都会亲密无间,热情相待,就是这个道理。我各支族史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族人的团结多做工作,无私奉献。 
       

        8、全国各支族人中,凡有族史研究兴趣和能力者,都要奋力学习古文(其中甚有志者,还要懂一点古代文字学知识,如懂一点甲骨文、金文等),因为要研究族史,必须阅读大量的正史、方志和古谱序文,而这些大多为文言文,谁不能读懂它,谁就不会有任何的研究能力。如果勉强上阵,就必然会望文生义,自作主张,做出违背全国各支族人团结的事。 
      

        9、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在整修各支系族谱时,除原封不动地保留古谱各届建谱修谱序文外,要力争将编谱格式现代化,使后人阅读时方便查找、一目了然。特别是各卷各章节的世系图和人名表这两部分更要坚定地走现代化的道路,以便于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全国各支殷氏如能都这样做,将会大大方便后世子孙的阅读和查找,也将会大大提升后世子孙研究我族族史的兴趣。 
      

       10、目前,社会和谐,已是政通人和、改革开放的太平盛世,正是我全国各支殷人团结一致、大显身手、共创家园、为国效力、光宗耀祖、实现殷氏二度中兴的伟大时代。全国各支派应团结起来,求大同,存小异,避开门派之见,把各支奉为至宝甚至藏于密室的家谱公开拿出来,实现资料共享,派长支荣,共同谱写殷氏通史、编辑全国统谱,为实现殷氏二度中兴多做些前奏性工作。为达此目的,全国各支殷氏的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应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应运用现代网络和媒体交流形式,举全国族人之力,对修谱溯源的重要性进行一番普遍的教育,提高大家对研究族史的认识。国有正史,地有方志,族有家乘宗谱,正史、方志、家乘宗谱乃是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支柱,是缺一不可的。研究族史、整修家乘宗谱乃是缅怀先祖功德、弘扬中华文化、激励子孙奋发图强,为国效力的光辉事业,不是搞封建迷信的行为。



分享按钮>>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真的是暴君吗?
>>《微山殷氏族谱》系列图片---微山岛殷氏族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