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黄帝族与中华姓氏渊源(仅供参考)

    中华殷氏网 2009年6月29日 中华殷氏网转


                传说中的黄帝族与中华姓氏渊源
(本文大部分源于古籍资料中的传说,仅供参考-----中华殷商姓氏文化研究网 2009-6-29)

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使用过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当今前120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90%以上。笔者对这120大姓追根溯源,发现这些姓氏各有各的来历,或从属于某一个族系,有一位祖先,或出自两个族系,有两位祖先;综合起来又可以看出,许多姓氏的总根是相同的,即属于同一个族系,出自同一位祖先。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具体情况是:
1.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
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
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
许、姜、崔 、雷、易、章。
3.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
李、赵、黄、徐、马、谭、郝、江。
4.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
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
5.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
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其次属于东夷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其中,属于黄帝族及兼属黄帝族的姓氏共占120大姓的88%。研究黄帝族的姓氏,不仅可以帮助大多数中华儿女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而且还会对加强海内外华人的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拟从血缘上寻根,专门论述一下黄帝族与中华姓氏的关系。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宫室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黄帝所处的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黄帝族活动的主要地域,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区,即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之内。《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这“二十五宗”,可能是25个氏族,“十二姓”即12个胞族,说明黄帝族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汇集的资料,黄帝之子12姓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诸侯国),派生出510个氏;其中的姬姓,相传为黄帝的嫡系,势力最为庞大,拥有61个属地,衍生出432个氏。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例如,第三大姓张,得姓始祖挥是黄帝之孙,发源地在今河南濮阳;第29大姓董,得姓始祖董父是黄帝裔孙,发源地在今河南临颍。黄帝族族大人众,支派纷繁,一些姓氏往往有几支共同形成。例如第二大姓王,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妫姓之王,尽管都是黄帝的后裔,但其得姓祖先却分别是商朝王族、周朝王族和周代陈国王族。因此,在综述黄帝族姓氏时,很难一 一将其归入某一支系,而只能从黄帝族最大的分系入手。按照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及有关篇章的记述进行溯源归宗,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一、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将他列为五帝之一,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中国史稿》说“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较早融入华夏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死后,葬于顿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从其居地与葬地来看,颛顼活动的中心在濮阳及其周围一带,没有大的迁徒。关于颛顼族的分支,《左传·文公十八年》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所谓八恺,有人解释为“八个才德之士”,看来可能是八个氏族,但因文献不足,其后来的状况已不可考。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
1、舜族
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因生于姚墟,故姓姚,为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将他列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古人称他是“圣明之君”。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兜和三苗等4人,举八恺、八元,天下大治。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汭(妫水弯曲的地方),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妫。舜的儿子商均,被禹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商均的33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此后衍生出一些姓氏,其中被列为当今120大姓的即有陈氏、袁氏、田氏,以及王氏、胡氏、夏氏、陆氏的一支。
2、禹族
禹为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史记·夏本纪》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而《世本·帝系》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鲧是禹之父,那么应是“颛顼六代而生禹”。显然,《史记》所述有误,而《世本》之语则比较符合情理,因鲧与尧、舜为同一时代人,舜是颛顼的7世孙。司马迁在《夏本纪》篇末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一作斟氏、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当今120大姓中第55夏姓,有一支便是由夏后氏省文而形成的;第29董姓,有一支便是从辛氏衍生出来的。
3、陆终族
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祝融”是帝喾时的火官,原由吴回之兄重黎担任,后由吴回继任。对此,《史记·楚世家》有详细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河南登封的嵩山。这是说在夏族开始兴盛时,祝融族有一部分在嵩山一带居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有“郑,祝融之虚也”,这是说春秋时的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原来是祝融族居住过的地方。关于祝融的后代,《国语·郑语》记载有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据考证,其中的董姓不源于祝融,来历已如前述;秃姓舟人,历史不长,为周所灭;其余6姓(己、彭、妘、曹、斟、芈)均出自陆终。据《世本·帝系》与《楚世家》及其“集解”记载,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妹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己姓;二曰惠连,是为参胡,斟姓;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姓;四曰求言,是为会人,妘姓;五曰安,是为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昆吾在夏代为诸侯,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此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其中的苏、顾、温都是大姓,均出自今河南。斟姓历史短暂,后继无人。彭祖之后有彭姓、钱姓等大姓及其他姓氏。求言之后曾产生出邬、郐、路等姓氏。安的后代曾产生出朱、曹、邹、颜、倪等大姓及其他姓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裔孙鬻熊,商末曾为周部族领袖姬昌之师;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建立楚国,姓芈氏。季连的后裔曾产生出罗、孙、沈、熊、白等大姓和其他一些姓氏,其中的孙、沈、白姓均出自今河南。

二、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把他列为五帝之一,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中国史稿》说他是“夷人中较早融入华夏族的”一支,同颛顼“是近亲关系”。他继颛顼而即帝位,都亳(今河南偃师),死后葬在颛顼陵附近,即《皇览》所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可见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喾有四妻四子:元妃曰姜嫄,生弃(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次妃曰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次妃曰庆都,生放勋,即帝尧;次妃曰常仪,生挚,曾继帝喾而一度为帝。帝喾也有八个氏族,即《左传·文公十八年》所云:“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八元与八恺,同时为帝舜所重用,其后状况不详。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
1、尧族
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为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是帝喾之子。《史记》将他列为五帝的第四位,古人称他是“圣明之君”。相传他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法律;咨询四岳,推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继位。一说尧到了晚年,德衰,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尧族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刘累,是尧的裔孙,生于夏朝后期,是刘姓的一支、唐姓的一支及范姓的共同祖先。
2、商族
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传说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传14世至汤。汤率领族人有计划地讨伐夏桀,灭掉夏朝,建立商朝,10传至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故又称殷朝、殷商或商殷。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篇末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实,商族姓氏远不止这些,也并非只有“以国为姓”一种得姓形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微子启是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对殷王的荒淫暴虐曾多次劝谏,后离去,至周武王克商时,他让族人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抬着棺木,捆绑起自已的双手,跪着去见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周武王答应他的请求,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墟,又命自已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帮助武庚监管商族遗民,史称“三监”。不久,周武王死,武庚乘机和“三监”串通起来,起兵反叛,后被周公旦调动大军镇压下去,武庚被杀。微子启顺从周朝,没有参加武庚叛乱,因此,周公旦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让他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是周代诸侯中产生姓氏最多的国家,加上商朝产生的姓氏,源于子姓、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十多个。其中,直接源于商朝王族(子姓)的有以国为氏的邓姓、殷姓,以人名为氏的汤姓,以及王姓、林姓(均出自今河南)、黎姓的一支等;源于子姓宋国的有宋、戴、钟、孔、武、牛(均出自今河南)及萧、邹等姓氏。
3、周族
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帝尧时任农师,帝舜时被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传14世至姬昌(即周文王),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沣水西岸),开始成为商朝西方各方国部落的中心。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即周武王)遵照他的遗嘱兴师伐商,最后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郊外的牧野与商王军队展开激战,使殷纣王大败而死,继又乘胜占领商都,宣告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周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先后建置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5人(一说16人),同姓(姬姓)40人,还分封有一些异姓诸侯。周王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为大小诸侯,例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武王之子封于邘、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胙、祭。同姓诸侯有北方的燕国,南方的吴国,西南的巴国,汉水北岸的随国及“汉阳诸姬”的其他一些方国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数诸侯国在大国争霸的战争中被兼并或消灭,从而形成一大批用国名命名的姓氏;同时,天子和诸侯的子孙又有许多人以爵位、谥号、官职、采邑、排行次序等为姓氏,致使姬姓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据统计,在当今120大姓中有47姓源于姬姓周族或有部分源头出自周族,这47姓是:王、杨、周、吴、孙、胡、林、何、郭、郑、韩、冯、于、程、沈、蒋、蔡、贾、魏、叶、阎、余、潘、戴、汪、方、石、康、毛、秦、侯、邵、孟、万、段、常、赖、龚、文、庞、兰、施、洪、严、温、季、鲁。于些可见,姬姓周族繁衍之盛、衍生姓氏之多,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其具体情况前面已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三、匈奴族与鲜卑族姓氏
1、匈奴族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为古部落名,相传禹是其领袖。由此可知,匈奴族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夏禹是颛顼的后代,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所以,匈奴族当属黄帝族系。当今第4大姓刘,有一支出自匈奴,是由匈奴族和汉族结合而产生;第69大姓金,其主要的一支也出自匈奴族。
2、鲜卑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kǔn),居北,十一世为鲜卑君长。”鲜卑族拓跋部于4世纪在北方建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因其皇族以部落名“拓跋”为姓氏,故又称拓跋魏。北魏皇族为何称拓跋氏,据《魏书》称,因黄帝以土德王,而北方俗称“土”为“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以表示是黄帝的后裔。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鲜卑族也属于黄帝族系。正因为这种血缘亲情所系,北魏深深仰慕汉文化,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革,令鲜卑人改姓。他取“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的意思,带头改拓跋氏为元氏,并将其他鲜卑姓全部改为类似汉人的姓。这次改姓,数量在100以上,其中仅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即有25个。
以上通过对黄帝族与中华姓氏追根溯源,说明中国人称炎黄二帝是“人文始祖”,自称“炎黄子孙”以及称太昊是“人类始祖”都是事出有因、有一定道理的。“炎黄子孙”这一提法,过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今后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中国有56个民族,从古至今使用过11969个姓氏,姓这些姓氏的人,是否都是“炎黄子孙”呢?这就未必。因为这数以万计的姓氏,各自都有其形成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不会、也不可能都是炎帝、黄帝、太昊和少昊的后代。所以,“炎黄子孙”可以笼而统之,而说到具体姓氏时,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分享按钮>>【安氏古代名人录】宋代潭州兼湖广安抚使安丙
>>中华宣氏网招聘站长1名,副站长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