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殷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殷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与站长 殷作斌(网名:hyyzb)对话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殷氏基本信息收集之三---苏北黄浦殷氏基本信息表 (下接续一) 已阅:2588 / 回复:0(楼主)


中华殷氏网 2008年12月14日    殷氏家谱网
殷氏基本信息收集之三----苏北黄浦殷氏基本信息表
                                               中华殷氏网 2008年12月14日 海州朐阳殷氏整理

苏北海州黄浦殷氏基本信息


1、支派名称:苏北海州黄浦(今阜宁)殷氏
2、现存宗(族)谱名称:黄浦殷氏宗谱
3、历届宗(族)谱撰修情况简述:
(1)首届谱建于清乾隆五十年甲辰阳月上浣(1785年旧历九月上旬),由五世祖殷士禄(字彦邦)、殷愄(又名士愄,字从善)族兄弟二人初修宗谱,定今谱之大纲,为手抄本,并合撰序言一篇。初谱序开宗言明:始祖殷乔原籍海州,迁居庙湾[经查阜宁县志,确认今阜宁县城阜城镇,古名黄浦,宋、明时易名庙湾镇,清雍正九年(1731)析山阳县东境马逻、羊寨等图,盐城北境仁义、长乐诸里,合场灶及海滩新涨之地设县,名阜宁县,属淮安府。立县后以庙湾镇为县治,并改称阜宁城,民国时称城厢镇,建国后称阜城镇],始祖殷乔迁居时本有谱系一牒,于乾隆年间被烧毁,故不知先祖名讳。
(2)二届谱续修于清咸丰六、七年间(1856--1857),由七世祖殷象升(字平三)主持初次续修,除自序外,并邀六世祖殷继宗、殷守宗,七世祖殷象贤、殷象谦、殷象文、殷象環、殷象鼎、殷象珽,分别作初次续修序(跋)八篇。二届谱虽仍为手抄本,但本源清晰,脉络分明,为今谱打下了基础。从二届谱载十篇序(跋)中,可推知,始祖殷乔籍隸海州,祖居殷家口(殷家四庄),于清康熙年间因洪水冲没家园,而携谱一牒南迁庙湾,后来所携家传谱牒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被火烧毁(源于七世祖殷象贤作的初次续修序),遂失其传。
(3)三届谱续修于民国七、八年间(1918--1919),由九世祖殷维蘅(字杜生)、殷维华(字舜卿)主持二次续修,除自序外,并邀古监举人岚轩周嶧山等分别作二次续修序(跋)七篇。三届谱已初具规模,是一个完整的版本。三届谱的七篇序言中明言始祖乔公是一支在清初由海州迁阜宁黄浦的殷氏,并进一步说明了黄浦殷氏初迁庙湾(即黄浦,今阜宁县城)、继迁撒家集(今阜宁硕集镇)定居的过程和老家谱被火烧毁的时间:“溯吾殷氏固海州殷家口之著族也,始迁祖乔公昔在康熙朝遭巨水灾,田园廬墓悉付汪洋,不获已携眷属谱牒寄廬庙湾,至二世祖盛之公 复由庙湾从居撒家集遂家焉,旧携之谱于乾隆四十七年不慎于火被祝融氏捲去……”。
(4)四届谱续修于公元2005年12月(距修三届谱时已隔八十六年),由以殷洪宝(庆骅)为主任,殷庆武、殷庆祥为副主任的黄浦殷氏续修家谱编委会组织续修,是为三届续修谱。该谱十八卷全一册。除收入前三届谱十七篇序言外,又增添新序言八篇,对黄浦殷氏来源、迁徙、祖居地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四届谱是一个比较正规的排印版本。
4、现主要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阜宁县硕集镇及其周围的殷庄、丁荡、陆楼一带以及硕集镇东边的陈良镇沿港村、滨海县陈铸镇旧河村、盐城龙冈等地,也有散居在阜宁、盐城、射阳、滨海、建湖、东台、上海、武汉等地的。
5、现有人口数(大约):约1500人(其中有一部分因记不得先祖名而未能入谱,但可确认其先祖属于本支)。
6、郡望:汝南郡
7、祖地:海州殷家口(殷家四庄)。
8、祠堂号及祠堂处所:竹报堂,祠堂处所不明。
9、宗谱中一世始祖基本信息:
一世始祖:殷乔,配林氏,生一子, 殷盛之。
10、始祖源流及迁徙简述:
本支始祖乔公,乔公原籍海州殷家口(殷家四庄),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遭特大水灾不得已携眷迁居庙湾(即今阜宁县城阜城镇城南,阜城镇古称黄浦,宋、明时改称庙湾,这也是本支殷氏叫黄浦殷氏的缘由),传至二世祖盛之公又从庙湾迁至撒家集(今阜宁县硕家集)定居。乔公迁庙湾时曾携谱系一牒,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不慎遭火烧毁。因此后氏子孙不知乔公的先祖名讳,只好奉乔公为始祖。
(下接续一)



作者:东汉世家 (2008/12/17 0:05:07)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殷氏论坛  执行时间:2,304.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殷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