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殷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殷氏论坛 >> 与站长 殷作斌(网名:hyyzb)对话 >> 浏览主题 版主
 
 与站长 殷作斌(网名:hyyzb)对话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几个疑点致苏南润族乃至全国殷氏族人书 已阅:5858 / 回复:4(楼主)

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几个疑点致苏南润族乃至全国殷氏族人书

苏南镇江地区秉常支系的殷氏族人:
关注苏南润州秉常支系先祖是谁的全国各支系殷氏族人:


        目前苏南润州秉常支系各分支(如镇江之华墅、黄墟、留村等支殷氏)的殷氏族人都一致认为其南宋时南渡始祖殷秩字秉常的先祖是东汉谏议大夫殷封字建之,并认为殷封是自祖地河南陈郡长平移居江南曲阿的殷氏南渡第一人。这一结论本来是源于苏南几支殷氏宗谱的古谱序言,近来在殷耀祖、殷民栋两位先生的新著《殷氏三千年----东汉世家----兼述江南“东汉世家”殷氏后裔的足迹》(以下简称《东汉世家》)出版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但我查遍了中华的所有正史记录,都没有找到关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蛛丝蚂迹。这是因为东汉谏议大夫官阶太小还是别有隐情,还是根本不存在殷封其人,请所有关心这个重大问题的殷氏族人参与讨论。
   为讨论清楚这个问题,本人今天在殷氏网http://www.10000xing.cn/x074/中发表了一篇专文,题为《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几个疑点致苏南润族乃至全国殷氏族人书》,文中详细讨论了殷封字建之作为东汉时陈郡殷氏南渡第一人这种说法产生的历史过程。文中着重指出:作出东汉时殷氏南渡始祖名叫殷封的结论的唯一依据应是殷正茂发现的唐殷侑的家庙碑的碑文----《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廟碑(唐 冯宿撰)》。
  文中认为正是当年殷正茂对该碑文中的关键一句----“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栖於曲阿,迈德流芳,或隐或显,粲於家牒,播於人闻。”,才得出了殷侑的二十一代祖殷封在东汉桓灵二帝时任谏议大夫、冀州刺史,为避党锢之祸,才弃官南渡栖于曲阿的结论。其实,殷正茂对这段碑文的理解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这句话中的“封”字既可以作人名来理解,也可以作动词来理解。作人名来理解时就是“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叫殷封,在东汉桓灵二帝时任谏议大夫”,这就是当年殷正茂的理解,但他的理解可能是不正确的。作动词来理解,“封”就是“封官”的封,我们可以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这句话理解成“殷侑在修家庙时只考证出其三代近祖(曾祖、祖、父)的名讳,对其更远的祖先名讳基本上无法考证了,他只从其家世传说中考证出其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桓灵二帝时做了大官,被“封”为谏议大夫,出任过冀州刺史,为避党锢之祸,才弃官南渡,隐姓埋名,栖于曲阿。至于这位二十一代祖叫什么名字也无法考证了。因此殷侑在修家庙时,没有将其各代祖先的神道牌位(名讳)一一列出供奉,只‘奉工部、卫尉、骑省三府君,李氏、周氏、刘氏三太夫人神主,克祔於其室,自西徂东,靡陋靡丰,守经据古,处约为恭。’”。笔者认为,结合该碑文的后文来考虑,上述的第一种理解(即殷正茂的理解)可能是不正确的,而第二种理解反而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下文中殷侑的曾祖名、祖名、父名之前都有一个“讳”字(分别为讳楷字文绚、讳元觉字元明、讳怿字易从),以示敬意,唯独对二十一代祖“封”没有用“二十一代祖讳封字建之”,难道这是主人殷侑和碑文撰写者冯宿的一时疏忽吗?我想这在崇祖避讳之风盛行的唐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殷侑在祖庙碑文中是绝对不会只对三位近祖避讳而对二十一代祖殷封不避讳而直呼其名的。因此我认为殷侑家庙碑碑文中的“封"字,不应该理解成人名“殷封”的“封”字,而应理解成动词“封官”的“封”字。


    文中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东汉时根本没有官至谏议大夫名叫殷封的这个人,“殷封字建之”是东汉时陈郡殷氏南渡始祖这个说法是当年殷正茂根据殷侑家庙碑和其它的不实史料作错误理解而提出来的,在没有其他佐证材料的条件下,我们应果断地舍去殷封这个人,而用大力气去考证殷侑的二十一代祖究竟叫什么名字,因为从殷侑家庙碑中虽不能确定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叫什么名字,但起码可以认为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桓灵二帝时被“封”为谏议大夫,出任过冀州刺史,但到任时间不长,便为避党锢之祸,弃官南渡栖于曲阿”,正是因为这位祖宗弃官南渡埋名隐居,所以正史中才不见记载。我个人认为我的以上理解是合情合理的。特公布于世,望有关族人快到http://www.10000xing.cn/x074/中去详阅这篇文章,并各抒己见,在本论坛中广泛参与讨论。

              (中华殷氏网站长  殷作斌   2009-1-6)



作者:hyyzb (2009/1/6 12:10:50)   回复此贴
  回复: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几个疑点致苏南润族乃.. 第 1 楼

我看问题出在古文无标点符号,导致后学之辈理解上的偏差,应该可以理解,我觉得殷作斌教授的发现是对殷氏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更是对江南殷氏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在这里我们应该允许有不同观念,有不同理解,有不同声音,学术观念需要交流和讨论,特别是对早已定论的一些历史话题,不要拘泥于名人的某句话,某个定论,我们这些后学之辈,既要虚心向前辈学习,又要敢于打破历史成规。本着尊重历史和对家族文化健康发展负责的精神,不要怕争议,也不要有什么个人想法,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弘扬殷氏文化。

作者:东汉世家 (2009/1/12 9:33:34)   回复此贴
  回复: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几个疑点致苏南润族乃.. 第 3 楼

我对原话是这么理解的:
    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栖於曲阿,迈德流芳,或隐或显,粲於家牒,播於人闻。
    欢迎大家提出个人看法。

作者:东汉世家 (2009/1/12 9:49:47)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 第 4 楼

秉常公传

     公諱:秩,字:秉常,行初一,生宋建炎间,以霖雨舟楫之材而適當顛沛隆興之際,以管仲樂毅之略而適值傾危,公之遭際厄塞為何如也,想其金人逼境,車駕南遷,奠盤石于久安,繫苞桑于永固,撥亂反正、扶傾定危非不能垂;駿烈于無窮播鴻猷于靡盡,然寡不敵眾,弱不敵強,公不過盡人事以待天而已于焉,委蛇盡節有駜賡歌,此豈公之初心哉,紹興己亥,奉駕越州,以病猶權理事務不委君命于草莽,憂盛危明諒可知也,脫今當昇公槐棘眷顧特隆而上溯成湯,出自帝胄,遠溯諸殷夫,豈有讓于東漢之諫議大夫建之公,三國、東西晉、六朝、隋唐、元和長慶之間之深淵,公與侑公及開山公則克供厥位,無忝厥職,我公亦安肯繫組遠轅攜子自樂哉,無如人意難囘,天心難挽,災害並至,雖有霖雨,舟楫之材不能措置,雖有管仲樂毅之略不得設施,則我公忠肝義胆,亦惟盡人事以待天而已,鳴呼!盛哉!公之忠君報國為何如也。

                                                   宋咸淳九年吉月

                                                   大學士文天祥撰

              殷網根2009年7月21日 摘自上海圖書館“餘慶堂”殷氏宗譜卷二


作者:东汉世家 (2010/5/24 6:45:08)   回复此贴
  回复:就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的几个疑点致苏南润族乃.. 第 5 楼

肖築公致本族書
舟過云陽,深感三崇伯叔用情之厚,而又餞之浮玉,送之廣陵,非篤念宗祊之誼者,當不至此,銘刻、铭刻。端陽抵都中,拜家嚴膝下卽首,以丘墓之可疑可信,人情之或向或背,事體之當從當違,朝夊商酌,漸次畫一計。同仁老叔書中能悉言之,茲不再贅。碑碣一節,已辨其非真,大抵作偽,心勞尤為易見。家嚴初心無非水朩之念,故爾姑信,其似將謂漸得其真,此亦千金買駿骨皷,无人心之術耳,非有他腸也,豈真不知其為偽哉!  三宗高明者,當自得之。從來殷無別宗,江左諸郡似出一派,如大港、虞巷、沙上、諫壁開載未盡,諸族已逼真無疑,而漢王廟,而劉村,而九里諸姓尤為密邇曲阿,既何所據以見其是族,又何所據以見其非  族耶,收之外譜已屬分曉。則吾三宗倫派固自若耳,且於事體為妥然猶嘖有煩言,则過矣過矣。大抵子孫之念,無非尊祖敬宗,使邱墓非我祖宗之遺魄,而漫焉以拜之,固不孝也;使漢王諸姓,萬一實吾祖宗之遺孽,而恝然以拒之,亦不孝也。今從變通之法,以為一定之論。邱墓之偽當從姑置,再無別議。今議於雲陽城中,擇一善地,建立祠宇奉祀,封公以下神主,凡漢王諸姓,仼其聯為一族。雖江左諸郡,愿認我曲阿者,亦不嫌其統為一宗。仍於祠后封樹一邱,將封公、仲堪公碑移樹於此,招魂入墓,歲時各宗各祀。庶事體兩全,而無害宗祊百世而相親也。夫譜有內外,已有得於辯異,而廟無親疎,又不嫌於統同。使其果吾之子孫也,則祖宗享之;使其非吾子孫也,則祖宗吐之。冥冥之際,昭然有知。至於假譜假碑之事,吾輩付之不言可也,何如?今因仕賢官回,敬此申  瀆以釋羣疑,以安眾心。書內當行事體,  諸伯叔兄弟,其斷然行之,毋怠毋阻。家嚴囑筆,不勝願望之至。
资料来源(麒麟殷氏宗谱)

作者:东汉世家 (2010/11/30 8:06:2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殷氏论坛  执行时间:1,304.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殷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